【IT168 行业观察】曾经有人做个这样的测试:拿一台以六色照片打印机,将原装墨盒、兼容墨盒和连续供墨系统放在一块进行打印成本的对比,在同等使用条件下,使用原装墨盒打印单张照片的成本为10元;兼容墨盒打印单张照片的成本为2.5元;而采用连续供墨,打印一张照片的成本仅为0.5元。
10元比0.5元,相差20倍的差距,以至于连续供墨系统如此多的争议但使用的人依然不在少数。这不仅是用户遇到的鱼和熊掌的兼容问题,同时,对于原装厂商而言,也是一个严肃的生存问题。要利润,要和连供pk;要降价,利润又要受影响。在这种两难的煎熬中,原装厂商备受打击。难道,真的要在连供这个烂玩意的阴影下苟活?
2011年,爱普生率先做出了回击,其旗下的新款喷墨打印机L101大墨仓打印机采用了类似连续供墨系统的装置,瞬间将成本从用户的仰视,降到了原装耗材有史以来的最低点--仅0.01元。至此,原装彻底宣布全面反击。
大墨仓打印机 连续供墨系统的灭顶天敌
俗话说,有图有真相。这里虽然没图,但一样能告诉你关于L101的真相。
可以说,爱普生此举真正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。同样的外挂设计,同样的大容量墨盒,简直就是加强版的连续供墨。爱普生L101通过外挂大容量墨仓的设计方式,在不提高墨水售价的基础上,将墨仓容量由传统墨盒的6-8ml,提升至现在的70ml,并且使用染料墨水来替换颜料墨水。L101墨水瓶的单支售价为60元,可打印4000页左右,单页成本只有1分钱,这不仅是原装耗材中单张成本最低的,也是整个耗材界(包括兼容和连续供墨)最低的。
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L101的彪悍,我这里引入一组数据:根据IT168标准评测样张对爱普生L101进行墨仓容量,全部使用“文本”模式进行灰度打印。爱普生L101单支黑色墨仓共输出了4853页黑白文档,计算单页打印成本只有1分钱,是目前已知的原装耗材成本最低的机型。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,由于日常的使用中无法达到测试中的高强度连续输出,因此在冲洗喷嘴方面消耗一定的墨水,最终的打印量将会低于这个数值。
这也就是说,如果用户使用爱普生L101使用的时间越长,每天打印的页数越多,那么用户省下来的钱就越多。这一点,和过去使用过去使用喷墨打印机时间越长,耗材成本越高完全相反。
反观连续供墨,则日子就不是那么好过了。
过去使用连续供墨系统,其原因非常简单,那就是原装耗材的单张成本太高。原装厂商每年需要在墨水技术和打印技术上投入相当大的研发费用,这些费用都需要算到墨盒的售价中,再加上墨盒本身的制造成本,有的甚至还有打印头的制造成本,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原装墨盒整体价格偏高。但是大墨仓打印机出现之后,连续供墨的优势完全丧失。甚至在横向对比中,连续供墨的劣势还非常明显。
连续供墨系统都是国内厂商生产,其原理是用一根导管将墨水瓶和墨盒连接,并且不断向墨盒中提供墨水。这样的设计中不仅完全没有额外的附加成产成本,而且也没有打印头或者是墨盒本身这样的生产成本,所以购买成本自然很低。使用连续供墨系统只需要购买墨水,但目前只有国内厂商生产这种单独灌装的墨水。相比血统高贵的原装是、墨水,这些野八路班子的灌装的墨水自然便宜。但这种便宜是需要代价的。
改装连供必然会对机身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,仓盖合不拢,墨车受到管线牵制等等。使用连供打印一段时间后,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,主要表现在漏墨、不进墨、堵头等问题,影响正常使用。从技术角度来看,用一根导管将墨水瓶和墨盒连接,并且不断向墨盒中提供墨水,这样的设计存在明显的使用隐患。首先是墨水源源不断的向墨盒填充,这样的操作完全没有考虑墨盒超负荷运装的客观因素。墨盒中墨水是依靠其中的海绵来储存的,这些海绵并不是永久性物质,而是有使用寿命的限制。远远不断的灌装墨水很容易加速海绵的失效,海绵失效的直接后果就是墨水的溢出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不要说正常的使用,就连打印机都有被烧毁的危险。
改装之后的连续供墨系统需要改装墨盒,不仅要在墨盒上钻一个洞来保证墨水的灌冲,而且还因为墨盒的改装需要再墨盒上上附加其他装置。这样的改装不仅破坏了墨盒的密封性,严重影响了墨盒墨水的质量,而且改装的墨盒还因为附加装置严重影响了字车的正常走动。严重的情况下,缺乏密封的墨盒会产生大量沉淀堵塞打印头;而字车的正常走动被破坏则会导致字车无法正常复位,而无法复位自然无法进行打印。
而且目前市场中连供墨水品牌鱼龙混杂,很难保证墨水打印的质量。多数情况下,采用灌装墨水打印出来的图片存在打印图案偏色,颜色发暗、缺色等情况。更由于劣质的墨水还容易腐蚀打印头,而维修一套打印头足够用户买几套墨盒。
过去,用户是因为耗材成本低廉才选择的连续供墨,现在,当成本优势不再的时候,连续供墨系统在制造上的劣势就完全显现出来。此消彼长,连续供墨可以说已经退无可退。造成这种结局的,应该说是国内喷墨耗材品牌的短视造成。自己本身在打印头技术上的缺失和迟钝导致自己节节败退,缺乏技术革新导致自己总是不时的受到被清剿的厄运,难道,这一切还不能引起国内耗财界的反思么?